干巴菌

干巴菌,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近几年在湖北宜昌西北山区也有发现。学名干巴革菌,也叫对花菌、马牙菌等。它生长在滇中及滇西及鄂西北的山林松树间。

产于七八月雨季,至今仍未实现人工养殖。其貌不扬,黑黑的带有一层白色。但味道却鲜香无比,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上品。用干巴菌炒青椒或炒鸡蛋,其味妙不可言。

云南食用菌占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云南野生食用菌,生于山林、长于山林,是天然绿色食品,它富含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及其他有益于人体的成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野生菌是理想的健康保健食品。

干巴菌是云南省、湖北省特有的珍稀野生食用菌,暂未在中国其他省份及国外被发现。这种菌没有菌盖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状,故群众俗称为牛牙齿菌。刚出土时呈黄褐色,老熟时变成黑褐色而且有一般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腌牛肉干群众称为干巴,故此菌得名干巴菌。

中文名
干巴菌
别名
干巴菌、牛牙齿菌
拉丁学名
Thelephora ganbajun Zang
担子菌门
伞菌纲
革菌目(Thelephorales)
革菌科
革菌属
干巴革菌
分布区域
云南

形态特征

干巴菌具有革菌科的典型特征,全菌干燥革质,从基部分出扇状或莲座状瓣片,子实层既不成孔状,也不呈褶片状,而是表面光辫或具疣状突起。

生长环境

干巴菌在每年的6-10月发生,空气相对湿度75%~80%,光照强度为1.6×103~8×104lx,分布区内年降雨量为800~1100mm,林间温度为19.5~25℃,地温在19.5~23.5℃;其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形成温度在14~24℃。干巴菌一般生长在山原红壤,少量为黄沙壤,母岩常为紫色沙岩或玄武岩的土壤中,土壤中性偏酸,pH在4.5~5.5,富含钙和铁,其中钾含量要求高[16],土壤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几乎无腐殖质层或仅有少量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也很少,土层厚度都为1m以下的薄层、中层土。干巴菌主要生长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思茅松(P.kesiya var.langbianensis)、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组成的单一林下,或由它们与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组成的混交林下,其中以云南松林最为见,其次是思茅松林,而滇油杉林及杉木林则相对较少。它与松属植物(如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有外生菌根关系。干巴菌经常发生在幼龄至中龄级松树下,大树下很少出现,北方齐齐哈尔也有林地生长,大多数农村人拿来喂猪。


栽培技术

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获得成功,市场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采集野生资源,简单索取、无序利用的状态,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产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开展了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的研究。

野生干巴菌的人工促繁与保育首先是要采取封山育菌措施。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半阳坡、覆盖物厚度为2cm~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覆盖物厚度不够,可用松针增加;过厚则人工去除。林分郁闭度过大时,通过修枝来调整,但林分郁闭度不够时,调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野生干巴菌单位面积内的菌塘密度较低。

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自然生长和采收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基础上,再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可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效益非常显著。

通过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不仅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营效益,而且对森林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山区通过发展生态型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走入良性循环的典型路子,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品质好的干巴菌价格可达到1000元/kg,在7-9月的盛产期其价格一般为猪肉的10~30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

食用价值

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最具独特风味的一种,其菌香浓郁,嚼味鲜甜,滋嫩,回味醇香悠长。干巴菌内含粗蛋白19.2%,粗脂肪7.9%,灰份16.1%,总糖15.8%,同时还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多种氨基酸。

人工栽培

干巴菌尚未实现人工养殖,市面上销售的干巴菌均为野生资源。该菌人工栽培困难的原因一是生长环境较为复杂,子实体中常常夹杂着大量杂菌和其他杂质,很难获得纯菌种,分离过程中污染严重;二是干巴菌菌根营养方式复杂,脱离宿主植物不能独立生存。因此,实现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研究。

物种简介

干巴菌仅在滇中及邻近地区有食用习惯,国内外对干巴菌类高经济价值真菌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分类、菌种分离、营养成分测定、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有关遗传多样性、人工栽培、原生境促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分布范围

干巴菌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主产地为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其次为云南思茅、丽江、保山、大理,此外在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的局部地区有少量分布,其分布区在北纬22°~27°,东经99°~106°,海拔800~2200m,集中在1000~2200m的松林中。

烹饪方法

青椒干巴菌:

主要材料:鲜干巴菌200克

调味料:青椒80克,小米辣10克,鸡油、猪油各15克、盐15克,味精、鸡精各1克

①先把干巴菌撕小,调入面粉清洗干净,然后上锅把水分煸干,青椒切粒,小米辣切碎。

②炒锅上火,下猪油、鸡油,下干巴茵炒香后加入青椒炒几下,调味即可上桌。

(注清洗干巴菌时一定要用面粉来洗,才能洗干净。)

鸡丝炒干巴菌原料:

1、主料:鲜干巴菌350克。(或干品水浸泡后)。

2、配料:嫩鸡脯100克。

3、调料:精盐6克,味精4克,胡椒粉2克,鸡蛋清半个,淀粉10克,麻油5克。

制作:1、干巴菌去根、去杂草,撕成条放入盆内,注入少许清水捏透,反复淘洗多次,漂去泥沙洗净,挤干水分盛入盆内。2、嫩鸡脯洗净,切成细丝,漂入清水内,待漂透后挤干水分盛入碗内,加进适量精盐、味精和淀粉、胡椒粉、蛋清拌匀捏透。3、炒锅置于中火上,热锅注入适量色拉油,待油烧至三成热时,将鸡丝倒入滑散滑熟倒入漏勺中,接着把干巴菌下入慢慢煸炒,待炒香后淋入少许油,加进剩余的精盐、味精、胡椒粉拌匀,再将鸡丝倒入,淋上麻油,将锅颠翻几下,即可装盘食用。

干巴菌比萨制法:

1、面粉、鸡蛋、伊仕粉加水调和为面团,搓揉成圆型面饼,进烤箱烤制成熟。

2、锅置火上,放油,下蒜粒、干巴菌,放青红辣椒粒,调精盐炒出香味。腰果、花生炸熟。

3、把干巴菌放在面饼上,铺盖上奶酪,撒上腰果、花生,进烤箱烤1分钟即可,辣椒酱装入小碟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