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春

李荣春,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协会会长,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荣春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1986年进入云南农业大学任教至今。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班,1998年10月--1999年10月在英国国际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心作访问学者;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作访问学者。2000年创建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并任所长,2001年被破格评聘为教授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兼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真菌与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一级学报《食用菌学报》连续3届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议人,贵州省政府食用菌产业特聘顾问。

中文名
李荣春
性别
民族
毕业院校
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

人物简介

李荣春,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协会会长,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荣春1984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物学专业,1986年进入云南农业大学任教至今。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班,1998年10月--1999年10月在英国国际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中心作访问学者;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作访问学者。2000年创建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并任所长,2001年被破格评聘为教授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兼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植物学会真菌与食用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一级学报《食用菌学报》连续3届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议人,贵州省政府食用菌产业特聘顾问。


平生经历

自幼采食野生蘑菇,大学与蘑菇结缘


与云南山区的小孩一样,李荣春自小就被云南丰富的、形态可爱的、美味的野生蘑菇所吸引。1980年考入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开始进入蘑菇科学的世界,他迅速地迷上了蘑菇科学和实验,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宿舍的床下就自己栽培出了平菇,更是激发了他对蘑菇科学和栽培的兴趣,大学本科以“紫外线诱变平菇菌株的筛选”为题完成了大学本科的学习。从此与蘑菇结缘,一个以推动云南蘑菇栽培技术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蘑菇科学家开始起步,蘑菇成为了李荣春一干就是40年的事业,直至退休也还不停。

为用蘑菇科学技术报国,两度留学取经

为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和推广蘑菇栽培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李荣春分别到英国和美国留学。1998年西渡留学英国,因为当时李教授知道在蘑菇科学技术中,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研究和栽培技术水平在所有人工栽培的蘑菇中是最全面、最系统的物种。李教授选择到世界双孢蘑菇研究中心之一,英国的国际园艺研究中心(Horticul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HRI)蘑菇试验站留学学习。在这里,李荣春用每天14-1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学习双孢蘑菇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手段,掌握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电脑控制的工厂化、自动化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开阔了蘑菇研究的视野。结交了世界蘑菇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朋友。2004年,李教授又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UC Davis)分校留学,以真菌及蘑菇的分子生物学为主修方向,系统地学习了真菌遗传多样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以57个可栽培蘑菇种类,共计208个菌株为样本的4个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双孢蘑菇自动化、工厂化栽培技术。两次西渡留学,李荣春用论文和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国内产业界汇报并传递了世界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为李荣春后续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李荣春的科技扶贫能力。

踏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以蘑菇为伴,为山区农民增收出力

云南是研究蘑菇的天堂,李荣春一生乐于其中,迷在其中,为了搞清楚云南的蘑菇资源,李教授跑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云南什么地方出产什么蘑菇?李教授是活地图。什么蘑菇的产量是多少?李荣春是活统计表。什么蘑菇卖什么价?李荣春有价格清单。他在香格里拉、丽江研究松茸,贡山、华坪、昆明研究松露。鸡足山的冷菌、大围山的野生香菇、无量山的牛肝菌、太子雪山的冬虫夏草等都与李教授为伴,特别是云南松茸的分布动态变迁,云南松露的生态生境特性,云南鸡㙡的分布及演化,云南白参(裂褶菌)的驯化栽培更是让李荣春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1993年成功地将云南松露介绍到欧洲市场,开启了云南松露的出口历史,为云南野生菌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政府咨询报告,出版了《云南五大野生食用菌》专著和世界第一本鸡㙡生物学学研究的专著《鸡㙡》。

推广蘑菇栽培技术,扶贫攻坚做贡献

李荣春从事蘑菇研究40年,刚好全程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蘑菇栽培产业40年飞速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蘑菇栽培产业总产量从5万吨发展到近4000万吨的进程,从蘑菇栽培技术弱国发展成为技术强国的过程。大学毕业后,他开始推广平菇栽培,研究生毕业后,1993年在云南建设了50亩规模的双孢蘑菇栽培基地和学校,采用晚上上课,白天实践的方式推广双孢蘑菇栽培技术,在云南掀起了双孢蘑菇栽培的高潮,在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州、曲靖市、红河州的双孢蘑菇栽培成为新型快速发展的产业。李荣春受到昆明市、玉溪市、云南省经贸厅的表彰。本世纪初,李荣春推广的裂褶菌、长根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栽培。2010年后,特别是习主席和党中央发动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李荣春更是天天奔波在用他的蘑菇栽培技术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道路上,在德宏州梁河县2000多户农户栽培木耳脱贫的战斗中有他的身影,有他的专家工作站,有他的培训声音,有他头戴草帽,弯腰检查木耳菌棒的身姿。在贡山县独龙江,全国最深度贫困乡镇,他手把手教农民栽培羊肚菌,与独龙同胞谈脱贫增收路子。就是在贵州省的赫章、安龙、务川、大方、六盘水等许多县的扶贫工作中也常见李荣春的身影,在扶贫工作中不仅没有缺席,而且深受地方政府和广大菇农的称赞,在昆明日报、新浪中国、特色经济等媒体都有报导。

创建食用菌研究所,培养蘑菇产业人才

2000年,李荣春创建“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并任所长,研究所的设立,使云南农业大学的蘑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走上了快车道。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野生食用菌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挂靠研究所成立。研究所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15部,发表论文250多篇,培养研究生60多人,研究所形成了以野生蘑菇资源评价、驯化栽培、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特色的校级研究所。其中,在鸡㙡的生物学研究,裂褶菌的生物学和栽培技术研究、牛肝菌的化学研究、双孢蘑菇生物学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羊肚菌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松茸、松露的生态学与保护性开发研究,巨大口蘑的栽培技术研究等领域都有系统成果,在云南羊肚菌、木耳、香菇、姬松茸、大球盖菇的栽培技术推广也有成效。李荣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国家级教材主编2本、副主编1本、参编1本;主编专著13部,参编2本。

继续攀峰,两创食用菌产业技术“芯片”

现在,李荣春已过退休年龄,但他退休不退业,继续攀登蘑菇科学的高峰。近年来,李荣春以云南特有珍稀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为研究主攻方向,在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下,带领团队不断努力,取得了巨大进步。研究成功金耳和裂褶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的。这两项技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种类,改变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业缺乏自有品种、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

在对全球五大洲的裂褶菌(白参)的种质资源研究的基础上,驯化出的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通过省级鉴定。首创的裂褶菌(白参)工厂化优质、绿色、快速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白参从接种到采收只要13天的超短栽培周期,创造了世界木腐菌工厂化超短栽培周期的记录。申请国家专利8项,已有两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研发形成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裂褶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芯片”

金耳方面,在对金耳的分类、结构、生活史、营养特性、生态环境需求等方面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清楚了金耳菌与毛韧革菌营养及生活史的相互关系,研究了云南金耳的遗传多样性,开发了金耳菌株鉴定的SCAR标记,探索出金耳生长发育规律,金耳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金耳生长发育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及营养物质的利用转运规律,选育出金耳工厂化栽培专用菌株,形成了金耳菌种生产技术体系,金耳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金耳的工厂化栽培。申请了与金耳工厂化栽培相关专利18项,研发形成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耳工厂化栽培技术“芯片”。使得传统的贡品级的珍稀食用菌“金耳”开始走向百姓的餐桌。所以李教授被媒体称为“金耳之父”。


社会职务

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要成就

李荣春长期从事食用菌生物学、食用菌栽培技术、食用菌野生资源的驯化开发利用的研究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推广。在双孢蘑菇和鸡枞菌的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国际首创金耳和裂褶菌两种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选育出金耳、裂褶菌两种食用菌的工厂化栽培品种,系统地研发出金耳和裂褶菌的优质、绿色、高产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耳和裂褶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体系,分别申请国家专利18项和8项。其中裂褶菌已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金耳和裂褶菌的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种类,改变了我国工厂化栽培食用菌产业缺乏自有品种、无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完成国家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云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省“优质农产品专项”、省生物创新办项目15项、。获云南省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授权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国家级教材主编2本、副主编1本、参编1本;专著主编13本、参编2本。

经典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