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培育食用菌特色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清丰县坚持把培育食用菌特色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扩规模,延链条,增效益,将小蘑菇做成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实践探索,清丰县确定了“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强县富民的新路子。
“蘑菇书记”的“菇”事
“一座大棚有近万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产1.8斤到2斤香菇。除去购买菌棒、人工、水电等费用,每个菌棒的利润2元左右。一个大棚净利润2万元左右。”说起香菇,马庄桥镇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滔滔不绝,三两句话就把香菇收益这笔帐算得明明白白。
2017年,清丰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地自上世纪80年代起积累的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基础和深厚经验,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产业扶贫工程,把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在全县推动建设食用菌产业。
赵玉甫积极响应号召,筹建食用菌种植基地,组织党员成立“基地党支部”,选定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由党员干部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数座大棚在赵家村拔地而起,成为赵家村食用菌发展的“先行军”。
原种和销售是种植户们最担心的两个问题,一个带来丰收,一个带来效益。为了保证菌棒的产量和质量,赵玉甫带领赵家村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集体经济流转出来的土地上建设了日产达30000包的菌棒加工厂,为群众提供充足的原种菌棒。
为解决菌菇集中上市导致的销路不畅、价格低迷等难题,村里从产品深加工着手,筹措资金建设了10座大型烘干房和1500平方米的冷库,对菌菇进行冷藏保鲜、热风烘干、腌制加工,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
2017年年底,赵家村依托蘑菇种植实现脱贫66户260人,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短短几年内,赵玉甫带领乡亲建设了总占地面积达1100亩的650座大棚,主要种植香菇和鸡纵菌,带动周边村275户贫困户、852人实现稳定脱贫。
赵家村只是清丰县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如今,食用菌作为清丰县的特色优势产业,其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建成标准化园区70个、标准温棚1.2万座,年产鲜菇30万吨,培育工厂化企业14家,打造出知名品牌20个,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带动1.5万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清丰县不仅被评为产业扶贫先进典型,还先后荣获“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先进基地县”、“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称号,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
菌菇种上了,销售的问题咋保证?这成了赵家村菌菇种植户们考虑的主要问题。
2018年,赵玉甫结识了当时在郑州某电商公司工作却一心想要自己创业的“80后”王继坤。多次交谈后,两人一拍即合,在食用菌大棚里搭建了电商办公室,成立清丰县大地密码电商有限公司,开始了食用菌的电商销售之路。
为了满足平台运营和发展的需要,赵家村一方面对有能力、有意愿从事电商行业的村民进行培训,解决电商人才稀缺的难题;一方面与一系列知名电商开展合作,借助其他电商平台将清丰县所有蘑菇品种和清丰特产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蘑菇酱油,这是红薯干,这是红薯焖子,这是我们的冻干产品……”赵玉甫向展示着他们电商渠道正在售卖的清丰当地特产,难掩喜悦。2021年,他们每天通过电商销售2.5万到3万单,年销售额达1.2亿元。马庄桥镇赵家食用菌基地也成为“河南省返乡创业示范基地”。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产业发展,人才都是关键。围绕食用菌产业发展,清丰县紧抓人才振兴,引进高学历科研人才;对接科研院所成立食用菌专家服务团队,向种植户开展技术指导;同时,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培育乡土食用菌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据了解,食用菌种植的发展已带动清丰县物料加工、餐饮、物流、包装、信贷、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为全县返乡人员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