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大田县

大田县,别称“岩城”,福建省三明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介于北纬25°29′-26°10′,东经117°29′-118°03′之间。东邻德化,西靠福建内陆经济最发达的县级永安市,南连永春、漳平,北与三明、沙县、尤溪毗连。

境内有矿藏三十多种,其中煤、铁、硫磺产量居三明首位。石灰矿储量占全市一半,有“闽中宝库”之美称。大田山多田少,有大体“九山、半水、半田”之称,遍地峰峦沟壑,千米以上高峰107座,最高的大仙峰海拔1553米。河水东西流向,南部均溪与北部文江溪汇合尤溪流入闽江;西南桃源溪、上京溪经漳平长潭汇入九龙江。境内有“白鹤洞”、“空洞山”、“黄岩洞”等石灰岩洞。

国土面积2294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1.89%,占三明市的9.91%。1993年,全县设5个镇、13个乡、26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汉族占绝大多数,有回、满、畲等13个少数民族,闽南方言大田话。

总产量
2101吨
总产值
1257万元
主要品种
香菇、大球盖菇
从业人口
32000人
主要栽培方式
层架式栽培、双层塑料袋装
主要选用菌种
香菇L212、L238

基地介绍

大田县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县,气候条件优越,境内食用菌生产原材料资源丰富,适合栽培各类食用菌。

1、发展历史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行人工段木栽培香菇、银耳。20世纪80年代进行木屑袋式栽培食用菌获得成功。由于栽培不成规模,产品销售不畅,效益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将食用菌列入发展农村经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主导产业之一,下拨专项事业经费,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健全专业生产技术推广队伍,科技兴菌,推广高产栽培技术,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产品深加工的营销工作,使食用菌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生产现状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选准香菇、蘑菇、草菇为主栽当家品种,根据县内高、中、低海拔不同气候和原材料资源不同,因地制宜选择主栽品种,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促进食用菌生产朝着高产、优质、高效发展。至目前已完成栽培食用菌675万袋(平方尺),其中珍稀食用菌完成89万袋,食用菌总产量2101吨,总产值1257万元,农民增收826万元。

3、科研、技术培训情况  食用菌生产要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技术是关键。近年来,在引进外地栽培技术基础上,总结适应本县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县推广应用,选用高产菌种。袋栽香菇生产严把培养基的水分、消毒、培菌关,提高菌种成品率,加强脱袋、转色、栽培管理,及时采取烘烤提高香菇产量、质量和效益。蘑菇生产把好碳氮化,全面推广二次发酵、覆土新技术。草菇生产改过去旧式栽培方法,推广巴氏消毒,多层次立体栽培和覆土技术,提高鲜菇产量效益。该县将科技兴菌列入食用菌产业化生产的关键措施。县食用菌技术开发服务中心举办县、乡、村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人数达1.5万人次,印发食用菌栽培技术资料3万多册,将科技兴菌落实到栽培专业村,农户方可实施栽培新措施。

4、从事食用菌专业机构情况  几年来,县、乡两级重视食用菌生产,乡镇相应成立食用菌办,把食用菌列入发展高优农业,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自1992年起,全县建立一支食用菌生产专业队伍,现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340人,县级专业技术人员50人,乡镇级专业技术人员500人,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后服务。全县拥有食用菌栽培农户5500多户,从业人员达3.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