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漳县

漳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县,唐武后天授二年更名武阳县,明洪武年间因“漳水潆洄润地、宝井便民裕国”而改名漳县至今。

漳县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连武山县,西邻卓尼县,南靠岷县,北与陇西县、渭源县接壤,总面积2164.4平方公里,人口20.5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056万人(2010年),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漳县先后于2002年9月和2011年6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蚕豆之乡”、“中国沙棘之乡”,2008年8月被中华环保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2005年被中国登山协会命名为“中国国家攀岩队训练基地”。

2013年07月22日07时45分在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烈度8度。

总产量
9000吨
总产值
7200万元
主要品种
黑木耳、羊肚菌
从业人口
1000人

基地介绍

漳县隶属于甘肃省定西市,因战略地位重要被认为是汉王朝的“西陲屏障”而名障县。漳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地处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640米—3941米,相对高差2301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冬春寒冷而干燥,秋季温凉而湿润,日较差大,光能充足,灾害频繁。年平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蒸发量1494.5毫米,气温8.6℃。近年来,漳县坚持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全力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引进强化培训、项目引领发挥效益,多措并举推动全县食用菌生产呈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把食用菌种成了“致富菌”。截至目前,该县共建成黑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生产基地450亩,食用菌栽培规模达600万棒(袋),产量达9000多吨,实现产值7200万元,利润5000多万元。同时,该县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带动9个村563户贫困户,年实现分红36万元,吸纳周边群众905人开展季节性务工,户均增收在5000元以上。

     漳县精心组织科学规划,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强化领导,科学谋划,重点推进,努力营造全县上下发展食用菌生产良好环境。该县先后成立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全面强化对食用菌产业的组织引导,有效推动了全县食用菌规模发展。此外,漳

县积极引进强化培训,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了漳县鑫源菌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漳县陇泰鑫业农业科技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等食用菌生产企业2家,并培育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携手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技术和市场信息共享,形成以政府培育基地、企业运作市场、合作社实操生产的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速。漳县还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优势,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为食用菌产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已先后投资102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新品种引进、产销推介、人员培训、菌种生产等关键环节,支持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