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
福安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宋淳祐五年(1245年)理宗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得名,1989年撤县设市,1993年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全市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45公里。辖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8个乡镇、4个街道,常住人口约60万人左右。
- 总产量
- 17860吨
- 总产值
- 2亿元
- 主要品种
- 蘑菇、草菇、香菇、黑(毛)木耳,竹荪、灵芝、姬松茸、金针菇、平菇、猴头菇
- 从业人口
- 5000人
目录
- 1基地介绍
基地介绍
福安市是福建省食用菌主产地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产量大,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不仅对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深刻影响,而且对工业生产、出口创汇以及增加财税收入等具有举足轻重影响。
1、发展历史:1958年福安县商业局蔬菜场,从上海引进蘑菇种和栽培技术进行马粪与麦秆箱式栽培试验,从此揭开了食用菌栽培序幕。1965年宁德地区农业学校、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地区农业局等分别引进银耳、蘑菇、草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并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椴木栽培银耳在福安已大规模生产,年产干品150吨以上,并造就了大批技术人员走出家门,帮助其他县、市发展食用菌生产。1978年以溪潭等乡镇为示范,推广室外塑料菇房栽培蘑菇;1980年大面积推广香菇菌砖式栽培,同年,稻草栽培凤尾菇也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1983年率先推广蘑菇二次发酵新技术,并创造性地用蒸气与直火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二次发酵栽培蘑菇;1987年在上白石镇用野草栽培香菇试验获得成功;1990年在溪潭、康厝、甘棠、溪柄等乡镇利用蘑菇塑料大棚栽培两次草菇获得成功,使菇房利用为蘑菇——草菇——蘑菇周年性生产。近几年来,竹荪、毛木耳、黑木耳、灵芝、姬松茸、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猴头菌等食用菌的栽培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生产现状:近年来,全市食(药)用菌生产是以蘑菇、草菇、香菇、黑(毛)木耳为主,竹荪、灵芝、姬松茸、金针菇、平菇、猴头菌等食(药)用菌为辅的生产格局,食用菌年总产量为17860吨,年农业总产值约2亿元,其中蘑菇生产面积为100万-250万m2,产量为6700-16000吨,产值为6000万-15000万元;草菇生产面积为15万-30万m2,产量为30-60吨,产值为30万-60万元;香菇生产为1000万-1200万袋,产量为750-900吨,产值为3000万-4000万元;黑(毛)木耳生产为600万-800万袋,产量为600-800吨,产值为500万-1000万元;其他食用菌产量为50-100吨,产值为30万~70万元。
3、科研、技术培训情况:该市先后有6个科研单位取得9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二项,全国农村科普作品三等奖一项,宁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宁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五项。举办各种食用菌培训班200多期,受训人数达2万多人次;宁德地区农业学校从1986年开设食用菌专业,先后招收中专生500多名,已毕业分配到全省各地2万多名。
4、从事食用菌专业机构情况 该市从事食用菌研究及管理的单位有5个(不含乡镇食用菌站)。从事食用菌人员具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0多人,农民技术员300多人;由国家和省级出版社正式出版书籍23册,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一篇被国外刊物转载,四篇收入全国食用菌荟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