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
龙海市,福建省县级市。龙海市前身为龙溪、海澄两县。龙溪县,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县。1993年,龙海县撤县设市(县级市)。
龙海市位于北纬24º11'~24º36',东经117º29'~118º14',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漳州市东部,全市总面积1115平方千米。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充沛,海洋性气候特点明显,夏少酷暑,冬少严寒,自然景观四季常绿。
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63.79亿元,增长8.3%。
- 总面积
- 3500万袋
- 总产量
- 6万吨
- 总产值
- 3亿元
- 主要品种
- 蘑菇、草菇、金针菇、香菇、平菇、双孢菇、草菇、白背木耳、
- 从业人口
- 2000人
目录
- 1基地介绍
基地介绍
福建省龙海市的食用菌生产,既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又有丰富充足的原料资源(稻草、木屑),更重要的是有加工和栽培技术的优势。食用菌生产成为该市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市30%的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为支援外贸出口创汇,为该市经济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1、发展历史:龙海市的食用菌生产在近30年的发展历史中,历经三次高峰(1978年、1988年、1994年),目前已形成全国最大的蘑菇、毛木耳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据有关部门统计数字表明,福建省食用菌产量约占全国1/4,世界1/9;而龙海战占漳州市1/2,全省1/4。龙海的蘑菇罐头、盐水蘑菇、蘑菇干片、毛木耳干片等产品已是驰名中外,食用菌业成为龙海市农村的支柱产业。这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龙海市食用菌协会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1995年度该协会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协会。
2、生产现状:全市基本上形成以蘑菇为主的“五菇一耳”生产格局,主要栽培品种有蘑菇、草菇、金针菇、香菇、平菇和毛木耳。蘑菇最大栽培面积达750万m2,产量5.5万吨。利用停产后的蘑菇房设施年栽培草菇300万m2,产量7500吨。年袋栽白背毛木耳3000万袋,产干耳片1500t。此外,香菇、平菇等品种的产品也满足了本地及周边城市“菜蓝子”工程的需要。据统计,全年食用菌产量6万多吨,产值3亿多元,占农业产值20%左右。同时以蘑菇为加工对象的乡镇企业、外资食品企业也应运而生,全市现有盐水菇、脱水菇加工企业300多家,年加工量6万吨;罐头企业11家,速冻企业3家。据统计:2015年食用菌种植面积为900万m2,袋栽3500万袋,总产量达万吨,总产值12亿元以上,其中双孢菇600万m2,产量达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10,产值亿元;草菇300万m2,产量万吨,产值亿元;白背毛木耳1200万袋,产量万吨,产值亿元;珍稀菇2300万袋,产量万吨,产值亿元。
3、科研、技术培训情况:该市食用菌生产的发展,一靠政府重视和支持,二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通过探索研究,一些生产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如全市已推广普及的“蘑菇培养料简易二次发酵法”、“草菇室内床架式栽培法”、“香菇平原低海拔温差小栽培法”等,受到省内外同行好评。此外,委托福建农业大学函授大学培养造就了一支食用菌专业技术大军。据统计,已领取毕业证书的有454人,这支技术队伍通过多年的培训与实践,从制种到栽培,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