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 首页
  • 名人
  • 名企
  • 基地
  • 品种
  • 百科资讯
  • 年度大事记
  • 调研报告
  • 专家论文
紫丁香蘑

紫丁香蘑 又称裸口蘑、紫晶蘑。 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有时近丛生或单生。 分布于我国黑龙江、福建、青海、新疆、西藏、山西等地区。 可食用,菌肉厚,具香气,味鲜美,是优良食用菌。可栽培,国外试验在腐殖质上栽培效果好。用此菌试验抗癌效果表明,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为9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100%。 该蘑菇会有维生素 B1,能调节机体糖代谢,促进神经传导。经常食用有预防脚气病的作用。另外,有与松、榛、山杨形成外生菌根的记载。

金福菇

金福菇子实体丛生或族生,形大,菌肉白色或乳白色,菌盖平展光滑、呈半球形,菌柄上小下大、呈长棒状,是珍稀的食用菌新品种。金福菇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7.56%,粗脂肪9.58%,总糖38.44%, 粗纤维8.20%,其子实体肥厚脆嫩,味微甜而鲜美,耐贮性好,适于鲜销与干制加工,深受市场青睬。在我国南方及台湾省均有小面积栽培。

硫黄菌

硫黄菌[Lactikporus supharells (Fr.)Murr.],又称硫色多孔菌、鸡冠菌、鲑鱼菌。菌盖肉质,扇形至半圆形,有放射状起伏丝,多数重叠生长,直径达30-40cm,单个菌盖5-20cm,厚,1-2cm,表面鲜朱红色,或带黄的朱红色。菌肉鳟肉色。幼时肉质有弹性,干后变白且酥脆。下面淡肉色至淡黄褐色。管孔长约10mm,管口圆形至不正形。多生长于落栎等阔叶树干基部,引起树干基部块状褐色腐朽。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四川、甘肃、陕西、云南、福建、浙江、香港、台湾、黑龙江、西藏、新疆等地区。幼时可食用。

干巴菌

干巴菌,云南珍稀野生食用菌,近几年在湖北宜昌西北山区也有发现。学名干巴革菌,也叫对花菌、马牙菌等。它生长在滇中及滇西及鄂西北的山林松树间。产于七八月雨季,至今仍未实现人工养殖。其貌不扬,黑黑的带有一层白色。但味道却鲜香无比,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上品。用干巴菌炒青椒或炒鸡蛋,其味妙不可言。云南食用菌占全世界食用菌一半以上,中国食用菌的三分之二。云南野生食用菌,生于山林、长于山林,是天然绿色食品,它富含多种维生素、优质蛋白及其他有益于人体的成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野生菌是理想的健康保健食品。干巴菌是云南省、湖北省特有的珍稀野生食用菌,暂未在中国其他省份及国外被发现。这种菌没有菌盖和菌褶,簇生如牛牙状,故群众俗称为牛牙齿菌。刚出土时呈黄褐色,老熟时变成黑褐色而且有一般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腌牛肉干群众称为干巴,故此菌得名干巴菌。

大白菇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4cm,初扁半球形中央脐状,伸展后下凹至漏斗形,污白色,后变为米黄色或蛋壳色,或有时具锈褐色斑点,无毛或具细绒毛,不粘,边缘初内卷后伸展,无条纹。菌肉白色或近白色,伤不变色。

松乳菇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属红菇科、乳菇属,又名美味松乳菇、松树蘑、松菌,枞树菇,茅草菇,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美味食用菌。松乳菇是湖北松滋山地的特产,驰誉于湘鄂一带,是珍馐佳肴的常用配料。松乳菇,俗称雁来菌或者盎窝菌,因产于松林地,又名松菌。子实体一般为群生,常生春夏之交和秋末冬初,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关系。松滋的山区和丘陵,马尾松林分布辽阔,气候湿润,适宜松乳菇生长,以长江南岸松滋口和杨林市镇官桥村一带的松林地产量最多,品质最好。年产10万斤左右,一部分就地销售,一部分制成罐头,远销外地。

珊瑚菌

珊瑚菌又名"扫帚菌";该菌体形俊俏,色泽秀美。珊瑚菌科Clavariaceae各属含有不少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珊瑚菌有很多的品种,颜色艳丽,有红、黄、白等色。像葡萄状枝瑚菌、葡萄状珊瑚菌都可以食用,一般别名帚菌、刷把蕈、扫把菌、笤帚、红扫把。珊瑚菌的子实体由基部生出多回分枝,基柄粗大,圆柱状或柱状团块,光滑,基部白色,具粉状斑点手压后变褐色;菌肉白色,有蚕豆香味;由基部向上分叉,中上部呈多次分枝,成丛,淡粉色、肉桂红色,顶端呈指状丛集,蔷薇红色,老时肉褐色,孢子狭长,脐突一侧压扁,有斜长的斑马纹状平行脊突。

鸡油菌

鸡油菌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fr. 的子实体。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9 厘米,最出扁平,后下凹。菌肉蛋黄色,味美。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性味甘、寒。具有清目、利肺、益肠胃的功效。常食此菌可预防视力下降、眼炎、皮肤干燥等病。鸡油菌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名菌之一,有时也叫杏菌、杏黄菌或黄丝菌。

桑黄菌

桑黄菌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十分珍贵的大型真菌,在中国,桑黄菌的使用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上寄生"的药用功效记载;《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菌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研究证实桑黄菌多糖能够缓解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桑黄菌由于通常生长于桑属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主要生于柳、杨、桑、花椒、山楂等阔叶树的树桩及树干上或倒木上,多年生。在国外,桑黄菌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和中南美等地。在国内桑黄菌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处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另外,西南各省区亦有出产少量的桑树生桑黄菌。桑黄菌产量极为有限,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菌,这味古老的中药,功效作用比较全面。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民间用以治疗淋病、崩漏带下、疮窟积聚、癖软、脾虚泄泻。日本《原色日本菌类图鉴》则记载桑黄菌可治偏瘫一类中风病及腹痛、淋病;《神农本草经》将桑黄菌描述为"

块菌

块菌是一类地下真菌,主要食用种为黑孢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三种。其半人工栽培的方法相近:栽培程序为培育树苗;人工接种形成感染苗;感染苗移栽;翻根修整等管理;5~7年开始形成子实体。子实体可持续成形20~30年。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Copyright©2022-2025 菌业百科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1415号-6